《诗经雅说》大雅·思齐


小雅解说诗经·大雅·思齐

《思齐》题解

本诗的章节有2种分法,一是4章,每章6句(郑笺);一是5章,前2章各6句,后3章各4句(毛诗)。诗名往往容易读错,这是通假字“斋”。诗的内容有“见贤思齐”的内容,所以有可能误读。

当今社会,一讲到儒家治国,有人敬,有人骂,更多的人是不信。对于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修行法则,基本上已经停留在口头或教育孩子时才会想到。很少有人愿意真正地去体会、实践和思考儒家治国之策是否可行。这也难怪大家这样,因为大家和我一样,深受晚清、民国乃至共和国之毒害,将中华瑰宝当作粪土而弃之。

我们学习诗经,学习这篇《思齐》,就是要去体会一下文王是如何受教育,如何践行乃至治国。一个不知道如何尊敬长辈之人,又如何去尊重他的师长和领导,天下唯我独尊乃至我行我素,这已经成了中国人之通病。在公共场所吸烟、乱扔垃圾、公交车上大声说笑,毫不顾及是否影响他人,所有这些现象是如何形成的?这难道不值得思考吗?

有人认识这些不足,却仍然不改,这又是为什么?这就是因为从小在家不懂孝道,在外自然就不懂如何尊重他人。要改变这种现状,并不是读一读《论语》、、《弟子规》就可以,必须要从小事做起,从忠孝做起。这个忠孝二字,并不是要你去树立一个皇帝来当忠臣,而是要你去忠于你所应该做的事,通俗地说,就是要讲信用。

有人说:“我的性格已经养成,坏习惯改不了了。”你的性格和习惯的确已经养成,很难改正。一方面,这不能全怪你自己。因为你的性格习惯是受你父母和环境的影响所形成,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另一方面,如果你不从现在开始努力地改正,则你的下一代同样会受影响,这样代代相传下去。

胎教乃至家庭教育十分重要。文王之所以从百里之地发展到仁义之王,之所以成为圣人,这与其家教有非常重大的关系,孔子、孟子所以成圣,也与其家教分不开。李源、李世民能成为开明皇帝,同样与其有一个好母亲、好妻子分不开。

当文王还是孩童时期,其爷爷古公亶父就已经看中了这个孩子,希望他能成为周室的继承人,因文王的父亲排行老三,按当时规则是不能继承周室的,这就引起了泰伯、仲雍让国的精彩故事,从此也奠定了周朝800年江山基业。

周室在商朝之初公刘时期,因祖先得罪于朝廷,为了避祸迁徙于周原的正北方,一个称之于“豳”的地方,诗经中的《豳风》讲的就是那一带风情,大约位于陕甘宁交界之地,与戎狄等杂居。一直到商朝末期古公亶父时期,商朝势力没落,戎狄骚扰为断,急于一支力量来抵挡外族的侵扰,这才使周室重新回到这片美丽富饶的祖宗之地。

周朝的开创主要靠四个人所开创的基业:1.古公亶父、2.文王姬昌、3.武王姬发、4.周公姬旦。古公亶父,此人虽闻名于仁义,却有非常的智慧和谋略。他主动放弃对前来抢劫戎狄的抵抗,而急于迁徙于岐山周原,这是因为他深知豳地不可能有大发展,而周原才是风水宝地。之所以广施仁政,是因为有图天下之雄心。古公年老时,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陷入了困境。

古公至少有三个儿子,老大泰伯无论是文才还是武略,都属于出类拔萃之列,远甚于老二仲雍和老三季历。可惜泰伯无子,而孙子辈中老三季历的长子姬昌鹤立鸡群,是未来继承人的不二选择。正当古公处于立长还是立贤的二难处境时,作为既德又贤的长子泰伯,带着弟弟仲雍主动逃往了荒野的东吴之地,成就了父亲的清秋大业。

周室三母之家教

文王姬昌何以从小就受到爷爷如此重视乃至成为圣人?这与周室三母的影响、教育、帮助是分不开的。历史上的周室三母是指古公亶父之妻(太姜)、季历之妻(太任)、姬昌之妻(太姒),也就是文王的奶奶、母亲和太太,至今三千多年来无出其右。

1. 太姜:母仪天下

一个成功的男人,其身后必有一成功的女人。周朝之所以兴,最大功劳莫过于古公回迁周原,这一历史事件起到了三个大作用:1.仁义名声广传,2.重夺粮田重地,3.借攘夷兴强兵。古公本人是一个有思想但少决断之人,每有大事则必与夫人商量。

其夫人太姜,不仅相貌美,而且心灵美、有智慧,与人相处时遵从古公之大德,尊老扶贫,尤其能教育好三个儿子,个个谦让不失自己作为,这才有泰伯、仲雍远逃让国之盛举。当古公为迁都之事犹豫时,太姜能说出上述三大好处,足见其有胆有谋。

2. 太任:胎教育子

太任是季历的夫人,也就是太姜的三儿媳妇。太任一方面学习婆婆的各种优点,还是胎教的发明者。为了教育孩子,自己从怀胎前就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,己不立则不能正人,于是凡符合仁义道德之事才会去做,是三个儿媳妇中最优秀的一个。

太任怀孕的时候,眼不看邪曲的场景,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,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。从不歪着身子睡觉,也不偏斜着坐、跛着脚站。切割不正气味不良的食物不吃,摆放不正的席子不坐,夜里就让乐师朗诵诗歌。有如此良母怎能不出大德之子?虽然夫君是兄弟中最弱的一个,却能让古公坚定不移地确立姬昌的核心地位。

3. 太姒:窈窕淑女

太姒是文王姬昌的夫人,在诗经的《周南》中有大量篇幅记载,其中《关雎》、通过姬昌对这位淑女的追求,表达了她美丽与智慧、尊贵与贤良集于一身的形象。《葛覃》一方面表现了太姒出嫁后,既贤慧勤劳,又遵从师保,不忘故亲,有礼有节等品德。《卷耳》、《樛木》表现了太姒辅佐文王求贤审官、体察臣下艰辛,而无险诐私谒之心。

太姒最大的功劳在于多子,除长子伯邑考早逝以外,次子姬发取天下,其余八子皆封为诸侯。《螽斯》便是赞其子孙众多,个个成国家栋梁之才。在取天下、治天下方面,其子皆有杰出表现,其中尤其以武王发、周公旦为主,管叔、蔡叔等皆立下战功。

“思齐大任,文王之母”:“齐”,通“斋”,祭祀或思念时自然而表现出的端庄肃穆。“大”,通“太”,正文“大姒”也是如此。本诗是赞美文王的,所以,这一句是指文王经常思念母亲,缅怀其养育大德。许多书上认为“思”为发语词,没有实际语义,这是不准确的,这儿就是指思念之情。

“思媚周姜,京室之婦”:“媚”,本义为“悦”,引申为“喜爱”。思念过母亲,自然就联想到宽厚仁慈的祖母。母亲对自己立足于教育,而祖母对自己更多的是关爱,所以不用“斋”而用“媚”。之所以立文王为周室继承人,祖父甚至这位智慧的祖母是首当其冲的,这样才赞为“京室之妇”,而不是一句普通的评语,而是暗指周室之母,相当于我们今天称宋庆龄为国母,其他女性则无缘此称号一样。

儒家为什么要重点宣扬孝道,对已经去世之人也同样守孝,现在的年轻人多数认为这是一种形式,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,这是很可悲的事,也正是这一点,小雅才来写诗经解读。因为孝道是我们修身的必由之路,没有孝道就不知道尊重他人,至少不是从心灵深处去尊重他人。为了利益表面上对人特别礼貌的销售人员,这不是儒家所说的真正的“礼”,而儒家之“礼”却成了他们的工具。

“大姒嗣徽音,则百斯男”:“嗣”,继承。“徽”,本义为三股丝线绞合而成的绳索,有好东西传承之意,后世所用徽章、国徽等皆有这方面的意思。“徽音”,一是指周室的美好名声,一是指家室的祖训传承。“则”,这儿并不是转折词、连接词。“则”,本义是将法律条文刻在鼎上便于大家遵守,引申为规则、约束之意。整句是指太姒一方面传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,并用这些祖训管束教育好了众多孩子。

有人很会联想,根据“百斯男”推测文王有一百多儿子,宫中有众多妃子,这是不正确的。太姒自己有十个儿子,在古代属于很多,但并不算特别稀奇之事。另外文王仁慈,也收养了一些孩子,所以有可能有二十多个,但不会有一百多个,所以“百”只是虚词,表示众多之义。“斯”,代词,可以不翻译。

本章没有按周室三母的年龄顺序来写,于是又有专家称此为作者之“匠心独居”,这位专家也许还没有明白诗经的最大特点是:朴实。其实,这样的顺序是很自然的顺序,因为重点是表现文王,作为文王来说,首先思念自己的母亲,其次是祖母,然后是约束自己的太太,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因此,我们学习诗经也好、学习易经也好,一定要用朴实的、原始的想法去理解。

有如此良母、有如此贤妻,方能培育出大德之人。我们今天许多年轻母亲,为了培养孩子到处请老师,花了很多钱却并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,究其原因还是出在了自身。因为她不懂什么是修养,不懂如何培养孩子的修养。这不是肯花钱所能买到的商品,这必须是从现在开始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,加强自身的修养,才能影响孩子的修养。

齐家修业唯忠孝

“惠于宗公,神罔时怨,神罔时恫”:“惠”,本义是仁爱,引申为因受到仁爱而得到的恩惠,再引申为感恩而顺从之意,贤惠就是贤良而顺从之意。“罔”,“没有”、“不”的意思,例如“罔顾事实”就是“不顾事实如何”的意思。“怨”,埋怨、不高兴的意思。“恫”,恫吓、担心受怕的意思。本句意思是顺从列祖列宗之遗愿、继承他们的事业,使其神灵没有一时一刻的埋怨和担心。

上一章讲文王幼时受到奶奶、母亲的良好教育,同时约束影响自己的夫人,这一章则讲自己成人后,继承祖宗基业,以身作则,对得起列祖列宗,带领好自己的兄弟姐妹、妻子孩子。所以下一句就是广为流传的名言“刑于寡妻,至于兄弟,以御于家邦”。

“刑”,不是指刑法,而是指规矩、规则,延伸到国家就成了法律,延伸到个人就是榜样。“御”,也不是防御,而是治理的意思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所以想要立法、立规矩,首先要保证自己或家人不违反,这样才能约束于他人乃至管理整个国家。所以,先要对自己的妻子约束,然后是兄弟,最后才是普通民众。这就是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由来。从这儿可以看出,儒家思想决不是孔子一人之思想,这是从实践、从社会生活中总结而来的自然法则。

当今,我们国家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贪官污吏,就是因为国家一党独大,一党专政,没有民主也就没有监督,这就使得有权之人必然走上贪污腐败之路,这已经是政治制度的问题,决不是靠运动式地反腐、平息一下民愤所能解决的事。

早在毛泽东、刘少奇时代,共产党就已经在狠抓修养问题,刘少奇还专门写过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一书,这么多年来,为什么修养越来越差呢?这就是我们党批判儒家思想,将四书五经当作封建残余思想所造成的恶果。现在我们学习诗经,并不是为了大家多一点闲聊的资料,而是要从现在开始提高自身的素质(如何做人的素质)。

现在的青年,因受上述思想的长期毒害,一谈到忠孝,便马上想到岳飞精忠报国而惨死,马上想到忠臣多不得好死,仿佛忠孝就是封建社会愚弄百姓的根源。所以,我们有必要来追本遡源,搞清楚究竟什么是“忠孝”,搞清楚之后再来看一下,这是不是封建君主愚弄我们的毒药。

“忠”,《说文解字》上说“忠,敬也”。段玉裁:“忠,肃也,尽心也”。《玉篇》:“忠,直也”。《增韵》:“忠,内尽其心而不欺也”。“忠”字是“心”上一个“中”,也就是将所要办的事、所要服务的人放在心中,用心为其办事、不欺骗隐瞒。从这儿我们就可以看出,“忠”字并不仅仅是对皇帝服从,其本意是对人对事真诚讲信用的意思,对上级、对皇帝自然更加要讲信用。

如果上级是一个糊涂之人、皇帝就是一个典型的昏君,我们对其错误的命令或指示,不折不扣地执行,这是不是孔子所说的“忠”呢?可以肯定地说“不是”。因皇帝错了,而你发现了之后却不纠正错误,这就是欺骗不诚实,这就是不忠。所以说,“忠信”二字是我们立身之本,没有忠信则社会必乱、国家必乱。我们今天之所以无官不贪,其根源就是做人做事已经不讲忠信了。

讲到这儿,如果你听明白了,立志以后要做一个忠信之人。这虽然是有所进步,但事实并不能如你所愿。因为做到忠信二字是非常困难的,没有从小良好的教育、没有平常不断地修身,则不可能马上就能做到忠信之士。要做到忠信必须严以律己、宽以待人,仅这一点就很少有人能做到。通过学习之后可以逐渐改善自己的行为,却不能根除。如果做到了忠信二字,则你也成为圣人了。

治国也须讲忠孝

上面讲到有关目前普遍腐败的根源是政治体制的问题,那么社会上有没有出污泥而不染的人内,答案是有。象周恩来、焦裕录等人,不管身在何处也不会去贪污腐败,这就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,尽管这样的人少之又少,少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。这样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忠孝。对事业的无比忠诚,明里暗里一个样、在位和不在位一个样。

当今官员可以说无官不贪,只是贪多贪少的问题,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特点,那就是有人在与没人在不一样,这就是不诚实、不忠的表现。小雅还清晰记得不到一年前,薄熙来打黒、周永康在政法会议上说:“我们要对贪污腐败分子零容忍”。即使证据凿凿的文强,在以往打黑时也是一付正义凛然的样子,这一切让百姓已经不再对政府的任何打黑行为再抱有任何幻想,所谓打黑不过是权力斗争的工具罢了。

讲完当今,我们再来看一下文王是如何处理的,这些事迹今人或许认为是虚构的,但事实上古人是真实的。

“雍雍在宫,肃肃在庙”:“雍”,和睦相处之意。“宫”,诸侯贵族休息生活的地方。“肃”,庄严、认真的样子。“庙”,指庙堂,也就是处理公务的场所,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场所。整句意思也很明了,即在生活中和和睦睦,在工作中严肃认真。这就是文王的写照。

其实,现在的贪官也是雍雍在宫、肃肃在庙,在人们所能看到的现象上,似乎与文王的表现没有什么两样。那么,下面的两句话,却成了鉴别真人与妖魔的法定照妖镜了。

“不显亦临,无射亦保”:“显”,就是明显、看得见的地方。“不显”,就是暗处、人们看不见的地方。“临”,视察、光临等意思,引申为有人看见。“射”,本是射箭之意,引申为射中、映射、指出等意思。“保”,本义是保护,引申为保持某种状态。

“不显亦临、无射亦保”,许多书上将“不”说成与“丕”通假,将“射”与“斁”通假,这样的解读看上去好像很通顺,其实已经与上下文出入太大。小雅认为解读这类古文,应该以朴素、原始的想法来理解,这样上下文意思贯通、浑然一体。所以前一句是讲日常生活和工作时的样子,这儿就是在讲素养方面的问题,是指文王即使在没有人时,也如同有人在看着自己一样,即使他人没有指出自己的不足时,也要保证自己努力做到。

《中庸》上说“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”一个人的修养,不是在表面上,而是在人所看不见的地方,在人所听不到的地方,这样的地方如果能够保持中庸之道,这才是君子。我们当今的官员,有几个是君子?这就是道貌岸然!可见儒家的忠孝思想是不是封建残余,是不是留毒,我们要经过思考后再来下这个结论,不要人云亦云!

棘手问题需民主

前几天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尚未平息,今天又有马来航班无故失踪,禽流感还在继续蔓延,老虎苍蝇依然逍遥法外,作为国家领导人,如何处理这些棘手大事?是靠领袖的聪明才智,还是靠发挥群众力量?这些问题诗经中早有答案,那就是要靠民主,而不是领袖一拍脑袋的事。

小雅早已在多次讲座中说过,民主这个东西并非西方所独有,中国自古就有,而且一直存在,但中国的民主与西方所不同的是,中国的民主往往打不过专制。中国从孙文推翻满清王朝时就呼吁建立真正的民主,可时至今日,百姓不断被愚弄,说什么民主基础还不成熟,如果民主了国家将大变,国家最需要的是稳定,稳定压倒一切、改革压倒一切等等,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,其实是一派胡言。

文王时期是不是安定固结、或无为而治的平安时代呢?不是。当时处于商朝末期,不仅政治混乱,而且还有各种天灾人祸,最让人头痛的是西戎的骚扰和瘟疫的传播。

“肆戎疾不殄,烈假不遐”:“肆”,本义是摆设、陈列之义,引申为存在某某现象。那么当时存在什么严重而危急之事呢?一是“戎疾”,也就是西戎烧杀掠夺之疾患,另一个就是“烈假”,也就是瘟疫的传播。

“殄”,本义是绝、没有的意思,“不殄”,就是不断绝,经常存在的意思。可见西戎入侵已经成了极平常之事,这也是商王朝为什么允许古公迁都的主要原因,希望周能够成为商之屏障。“遐”,与“迩”相反,是远离之义,成语闻名遐迩就是远近闻名之义。“不遐”,就是不远的意思,瘟疫离生活不远,说明疾病也同样是困扰百姓的重大因素之一。

遇到这样的问题,文王所采取的措施我们要好好研究。

“不闻亦式,不諫亦入”:“式”,本义是法度、规矩的意思,这儿作动词是采用之义。“谏”,《说文》中说“谏,证也”,是下对上发表看法,意思不一致时,下级所提出的各种证据。“不谏”,就是还没有得到充分肯定或证实的内容。“入”,这儿与“式”类似,也是采纳之义。

整句的意思是对于自己没有能力搞定的事情,不是独断专行、我行我素,而是集思广益、收集大家的意见。即使这个意见以前没有听说过、即使这个办法以前没有证实过,也采纳进来加以实践研究,使之成为合理的、规范的行为或法则。

重视教育以图远景

我们当今拿不了诺贝尔奖、企业招不到相应人才,人们普遍不了解国学是什么,这些现象说明教育已经出了问题,而且是很大的问题。《过秦论》上说“秦人不瑕自哀,而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。”所以,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从现在做起、从自己做起,开始忠于事业,所谓厚于德、敏于行、诚于信。

文王时期也同样注重教育。

“肆成人有德,小子有造”:“造”,就是造化、成就之义。如果现在的成人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德行、修正自己的行为,那么后代就会有良好的家教,可以培养出有教养的人才出来。古人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,修身之事只要开始总不晚。当今许多做父母之人,舍得为孩子的各种培训到处奔波,却不知道自己开始学习修身方法才是最大的捷径。

“古人之无斁,譽髦斯士”:“斁”,疲倦之义。“无斁”,不知疲倦的样子。“譽”,赞誉、名望之义。“髦”,长发下垂的样子,引申为英俊、时髦之士。“譽髦”代指人才。整句意思是古人(一说指文王)不辞辛劳地立足修身,才使自己的后辈们人才辈出,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。

这一章重视传承和教育,与第一章因良好家庭环境相呼应,整个诗就是一篇完美故事。学习本诗的核心是为了做人,为了了解如何修身、立业、治国、平天下。儒家修行似难实易,是治世之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