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个叫神会的童子,襄阳高姓人氏,才十三岁,从神秀的玉泉寺来参礼拜见慧能。慧能说:“尊者远来艰辛,还能懂得事物的本来面目吗?如果知道本源,就能明白事物的主体,请试着说说看。”
神会说:“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永远不停止地变化,明心见性就是主体。”
神会年龄小,天资聪明反应快,深得大家喜爱。虽然在神秀那儿学佛才三年,但精进应答能力已经胜于十多年修行的师兄们,这次是神秀大师因皇帝诏请,才得空前来曹溪。
慧能在“定慧品第四”中讲过“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”,但这是针对整个禅宗法门而言。如果是对于具体事物来说,真心自性才是本,事物的变化不断(即无住)才是主体。所以慧能提醒神会说:“你这个小沙弥,怎么将次序搞颠倒了?”接下来,神会开始给慧能出难题了。
神会这时问道:“大师,您坐禅时,是见性还是不见?”
这是一个二难问题,回答见,则所见到的是知见,不是真正的自性。如果回答未见,则说明大师尚未开悟。我们当今的论坛、QQ群、微信群里,只要有人解读佛经,马上就会有人来责问说,你开悟了吗,如果没有开悟,则是误导大家,如果说开悟了,显然,没有哪个大师说自己开悟的。
要回答这样的问题,千万不能直接回答是或不是,这就要抓住本质性的内容来回答。慧能当然明白这个关键点,在回答之前,他还是要测试一下这个聪明小孩是否真有悟性。
于是,慧能用柱杖在神会的屁股上打了三下,问:“你是痛还是不痛?”慧能将这个皮球又踢给了神会,神会毕竟反应快,知道其中要害,于是说:“痛也不痛”。
慧能这时已经看出神会只是智辩能力强,并没有悟道,所以接着解释说:“我和你一样,是见也未见。”
神会说:“怎么叫见也未见?”
慧能先解释这个“见也未见”说:“我所见到的是自己的过错,未见的是他人的是非对错,这就是我所说的见也未见。”紧接着又解释神会所说的“痛也不痛”说:“你说痛也不痛是什么意思呢?如果说不痛,就与木石一样,不是众生;如果说痛,则与凡夫一样会起嗔恚之心。”
慧能接着给神会开示说:“你过来,见到与未见是两种偏见,痛与不痛是拘泥留恋于生死,所以都是错误的。你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本有的佛性,就玩弄这些文字逻辑游戏来捉弄人。”
神会这时意识到自己的过错,并真心向慧能悔过。慧能进一步开示:“如果你心念迷误,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佛性,就应当找高明的导师问路;如果你心念开悟了,认识了自己的佛性,你就会自己按照佛法去修行。现在你自己迷误,认识不到自己的真心自性,却来问我有没有见到佛性。我有没有见到是我的事,我自己会明白的,难道能够代替弥补你的迷误吗?为什么不自己去寻找、发现自己的佛性,却来问我见没见到佛性呢?”
神会两次致礼,向慧能拜了一百多拜请求饶恕刚才的过失。此后留下来殷勤服侍,不离慧能左右。一天,慧能对大家说:“我有一个东西,无头无尾,也没有名字,没有正面反面,诸位有谁认识吗?”
神会站出来说:“是诸佛的本源,神会的佛性。”
慧能说:“我已经向你们说了没有名字,你却仍然称之为本源、佛性。你将来即使作了寺院主持,也只是个关于讲经说法的信徒。”慧能去世之后,神会到京师长安和洛阳,大力弘扬慧能的顿悟之教,并著有《显宗记》一文,盛行于世,成为著名的荷泽禅师。
从这儿可以看出,神会的世俗智慧很发达,却反而影响了他明心见性的进度。同样,神秀饱读诗书、精通玄学,也成为了他明心见性的障碍。所以,越是单纯、朴实之人,越接近佛性。
这一段文字是对本章的总结。慧能见佛教各宗派之间相互问难,这本是好事,可以共同提高,但相互之间开始产生了恶心,你看不起我,我看不起你。因此,慧能多次招集大家,悲哀地说:“学习佛道之人,对于一切善念和恶念都要放弃。没有什么名称可以代表自己,只有一个称之为‘自性’的名称。这种独一无二的佛性就是实性。在这个实性的基础之上所建立起来的一切宗派,都必须迅速地让人见到佛性。”大家听了慧能的话之后,一齐致礼感谢,并拜慧能为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