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心经》是如何来说明万事万物之名相为空呢?下表作了一个归纳和分析:
No | 原文(唐玄奘所译版本) | 分析 |
1 | 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 |
立论:五蕴皆空 条件:般若照见 结果:度一切苦 |
2 | 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 |
分述五蕴: 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 |
3 | 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。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。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。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,以无所得故。 |
从以下几点理解:(小乘) 1. 空相即实相 2. 五蕴的入口(18界 ) 3. 烦恼的因缘(12因缘) 4. 四圣谛(苦集灭道) |
4 | 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。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 |
理解后的行动:(大乘) 远离对名相的追求,才能究竟涅槃。 |
5 | 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、是大明咒、是无上咒、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 |
最后的结果:(成佛) 得无上正等正觉 |
6 |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。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娑婆诃。 |
凡夫依此念诵:(人天乘) 常念咒语,一心不乱。 |
明白了以上的结构,是不是就算掌握了《心经》呢?当然不是。我们还需要了解为什么?《心经》上讲五蕴皆空,究竟为什么五蕴是空,五蕴又是什么?等这些问题一个一个地了解下来,几乎涵盖了整个大乘佛学。所以说,《心经》只是一个总纲,而《心经》的解读类书,才是真正的佛学知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