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心经》雅说 总论(07)《心经》中涉及的人物


《心经》中涉及到2个具体的人(观世音、舍利弗)和2个抽象的人(菩萨、三世诸佛),佛教中有许多佛,三世诸佛指的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的诸多佛。对于佛来说,并没有法力高低之分,但对于菩萨来说,却有高低程度之分。

功德尚未圆满的菩萨共分十个档次,又称之为“十地菩萨”,功行圆满时便达到了等觉菩萨,再进一步就达到妙觉菩萨。妙觉菩萨已经算是达到了佛的果位。观世音菩萨属于妙觉菩萨之一。同样档次的还有大势至菩萨、文殊菩萨、地藏菩萨、弥勒菩萨等。

舍利弗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,堪称智慧第一,已经达到罗汉果位。罗汉果位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,也是大乘佛教的最低果位,这并不代表凡是学习大乘佛法之人都已经超过了学习小乘的人。但罗汉、菩萨和佛,三者都已经解脱烦恼并超出三界,不再轮回。

一个普通人修行成佛,一般是经历四个步骤:

  1. 人天福报乘:主要以行善积福为主
  2. 阿罗汉乘:主要是不再执着于眼耳鼻舌身意之妄想分别(见惑和思惑),又称无漏。
  3. 菩萨乘:取得正等正觉,视众生皆平等,自利利他二行圆满。
  4. 佛乘:彻底觉悟,功成圆满的菩萨。

这四个人在经文中只是一提而过,舍利子被提及2次或3次(鸠摩罗什版本是3次),那么,这四个人是说话人(可能是佛陀)的说话对象呢?还是句子的主语?从两句“舍利子”开头的句子来看,似乎是说话的对象,而另外三人的名字,很显然是句子的主语。

关于这个的争论有很多,多数是猜测。其实,我们没有必要搞清楚是听者还是主语,因为《心经》原本就是从不同的佛经中抽取出来的句子组合而成,至于是从什么佛经中抽取出来的,现在的人已经无法考证了。

我们完全可以将四个名称都当作不同类型的人,其中观自在菩萨以佛之道行来演示般若智慧普照之下,五蕴皆空之现象,从而达到度一切苦厄之效果(第一段)。然后,舍利子作为罗汉乘的代表,应该要如何如何(第二、三段)。再次是菩萨乘如何如何(第四段)。再次是三世诸佛又如何如何(第五段)。最后告诉普通凡人,你们实在达不到高境界,那么就念念咒语也可以。

版权声明:此稿件为本站站长小雅原创,若转载必须注明来源“劝学网”,否则视为侵权,追究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