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,不是日常所说的空,这是一个玄之又玄的问题,是宇宙万物本源的东西。人类在探索万物本源之时有各种不同的学术。道家、儒家认为,万物之本源是道,这种称之为道的东西,用微观来观察,则它小到了“无内”,也就是质量和体积都为零的程度,用宏观的方法来看它的整体,则又大到了无外,也就是说整个宇宙都是道。这样的思想与佛家所讲的空完全是同一个东西,仅仅是名称不同。事实上,易经所讲的易,也是这个东西。
因此,道家产生的理论“万物皆为道,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、万物负阴而抱阳”,与佛家提出的“四大皆空、五蕴皆空、万物皆因缘和合而生”,与易经所说“太极生两仪、两仪生四象、四象生八卦”等都是相通的结论。 早期科学家发现万物都是分子组成,但分子还可以再细分,一直到他们发现原子时,高兴地宣布:宇宙的本源是原子。随着技术的发展,科学家们很快就发现,这个原子并不是本源,还可以再分为原子核的电子,而原子核还可以细分为质子和中子,甚至质子、中子仍然可以再分解。当科学家分分解到光子级别时,有一重大结论证明了古人的判断是正确的。
这个重大发现就是光子的静态质量和体积为零。这样就印证了古人对道的描述:“至大无外,至小无内”。甚至光子仍然不是最小的物质。既然这种最小最小的物质质量为0、体积为0,那么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:0+0永远还是0,为什么这些质量为0的东西组合之后就不为0了呢?
这个结论很快就得到了答案。质量为0的东西并不代表不存在,而导致质量不为0的原因就是波粒二象性。因为有波性,所以说,“动”才是造成0加0不为0 的原因,也就是说,是这些基本粒子在运动时产生质量,而静止时则质量消失。整个宇宙的产生正是有这样的一个外力推动所造成。
于是,伟大的牛顿先生,后半生一直在寻找这个宇宙第一推动力。最后发现,用科学的方法很难找到,而神学里却似乎有这样的答案,可惜天命有限,写下了数十万的神学研究去世了。对于这样伟大的科学家,遗憾的是他没有出生在中国,否则研究佛家、道家、易经都可以找到答案。莱布尼茨就比牛顿幸运,他通过周易就研究出了二进制,从而改变人类发展的进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