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“五蕴皆空”和“众受是苦”要放在后面段落讲解,但无论是四大皆空也好、五蕴皆空也好,都有一个前提条件,即它们都是在般若这种智慧光芒的照耀之下才成立,否则就不成立。
为什么说没有般若智慧五蕴就不空、四大(地、水、风、火)就不空呢?我们先通过反而来剖析,因为正面剖析要放在下一段的“色即是空”的内容上讲。现在假设四大皆空是没有任何前提条件下就成立,那么你手上的房子、金钱等都是空,和尚们修行的寺院也是空,那么这些空都给我行吗?或者我抢了你的一百万财物,因为是空,你能不告发我吗?
所谓般若智慧的照见,并非真的有一缕阳光照射下来,而是看清事物本来面目的能力,举例来说。
项羽打仗向来身先士卒、一马当先、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,这些都是表面现象,不是事物的背后真理。与之相对,韩信用兵从来都是疑兵在前,交锋时一触即溃,这同样是表面,而实际上却摸清了敌方的虚实和漏洞。因此,项羽每一仗都胜了韩信,然后自己的损失却越来越大,而对方的进攻也越来越强,一直到身陷十面埋伏,尚不知自己失败的原因所在。
项羽打仗是豪杰而看问题是凡夫,那么韩信所用的智慧是不是般若智慧呢?当然不是。他虽然在用兵的深意方面比项羽强,但战争的残酷性并没有认识清楚,兵家之祖的孙武所用的才是般若智慧,于是他提倡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,即使不得己而战,也要全军为上、全国为上,这个“全”字是保命的意思。因此,可以这样说,般若智慧是以众生心为心,将众生之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。这也是佛家提倡的“无我”境界。
这样的“无我相”、“无私”的般若智慧之下,为什么就能“四大皆空”、“五蕴皆空”呢?因为凡人所争夺的是名利,就如同项羽所争的是战场上的胜负一样,这些胜负都是暂时的,不长久。只有为众生之利益,这才是永久的。你为众生所付出,众生必将回报于你有天下,所以古人说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。
所谓五蕴皆空、四大皆空,都是指本源为空,因缘和合而为物,但物之所以存在,是一时之存在,它有成、住、坏、空四个过程,也就是生老病死。你今天用心计而谋取了他人钱财,他人也必将回报于你,到时你同样有损失。所以你得来的不义之财究终是空。如果不用般若智慧来关照,则误将眼前利益当作实惠,必将烦恼永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