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心经》雅说 第二段、五蕴皆空(02)色与空


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

色与空

许多人嘴上会讲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,真的让他的“色”(财富)变成空,他就不干了。按照数学定义来看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这就是说色与空完全等同,很遗憾,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。因为色并不等于空,空也不等于色。

举例来说,一幢楼房无非是砖头、水泥、木枓等组成,但砖头加水泥,再加木枓并不等同于楼房。同样,色(万物)是由空(基本粒子)所构成,但色并不等同于空,反之亦然。

那么,是不是佛陀说错了呢?当然不是,佛不会欺骗任何人。色即是空,这是讲色的本源即是空;空即是色,是讲空在实质上是以色的形态而存在。色不异空,就是说,色无非是空所构成;空不异色,是说空无非是以色的形态而表现出来。

我们举例所说的砖头、水泥、木枓等不同,砖头、水泥、木枓完全可以单独存在,而空不能单独存在,如果单独存在,那么它的质量和体积全部为零,这和不存在是一样结果。

易经中所讲的“无极”就是空单独存在的形式,这是绝对静止的状态,如果一动起来,就形成太极,太极已经是物的形态存在了。而太极必然包含阴阳,有阴阳就有四象(少阳、太阳、少阴、太阴),这样,四象再生八卦。这种无极状态如何才能感受到呢?老子告诉我们必须“至虚极,守静笃”。

三、整段解读

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”与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是重复内容,至少可以省略其中一句。色即是空,讲和是本源;空即是色,讲的是实质。既然色的本源是空,那么受是在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,其本源自然也为空。同理,想是在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,行是在想的基础上建立,识是在行的基础上建立,其本源自然也为空。

明白了这个“五蕴的本源是空”有什么意义呢?其意义是让我们要放下妄念的执着和追求,不要以为你做了损人利己之事你能得到什么,其实是失去的更多。

大家注意,仅仅凭这个五蕴皆空还不能说服那么贪欲之心很重的人。因为还有许多知识没有讲到,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因果。因果是空的特性,这一点其他佛学书上很少讲到。所谓“万物皆空,因果不空”。

因果理论将推导出一个重要结论: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这一理论用老子的话说,就是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”,这与人之道相对应,人之道是“损不足以奉有余”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修道之人要做到“无我”。

版权声明:此稿件为本站站长小雅原创,若转载必须注明来源“劝学网”,否则视为侵权,追究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