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子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,光子的质量是零,光子动的时候具有能量。宇宙是由质点爆炸后形成,宇宙爆炸前只有茫茫的静态光子,而静态光子质量为零,等同于“无”。这些理论都是近代产生,而早在2500年前的老子却已经描述了同样的宇宙形成的状况,只不过是名称不同,文字不同,表达的方式不同,然而却更准确,更易于让人接受,并且很好地解释了当今社会的变迁,以及未来的去向,同时告诉人们怎样去面对世界的发展变化。
我们不能要求古代的道家使用今天的物理学名字,那么老子是怎样说明宇宙的呢?首先“宇宙”一词出自《庄子》,庄子在《庚桑楚》中“有实而无乎处者,宇也;有长而无本剽者,宙也”,说明了宇即无限的空间,宙即无限的时间。庄子所描述的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呢?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的第一章就说:“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”,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”。也就是说宇宙产生之前只有静态的光子,这个光子就是“道”,也称为“无”,大爆炸之后就变为“有”,这个“无”和“有”都是同一个东西即“光子”。
人们对这样的“道”或“光子”还是不能完全理解,是不是和电子、质子、中子等一样的很小很小的“颗粒”,答案是否定的,因为电子、质子等再怎样小,毕竟还是有大小、有质量,而“道”或“光子”是小到没有大小、没有质量的程度,也就是“无”的程度,于是老子进一步描述:“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,抟之不得名曰微,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,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绳绳不可名,复归於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”。
老子除了作概念上的描述之外,还作了状态的描述,“有物混成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独立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。吾不知其名,强名之曰道,强为之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故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人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这一段中老子实际指明了人对世界的态度或方法,即人要效法地,地要效法天,天效法的是道,而道就是“自然”。
世界或宇宙是怎样形成的,老子描述得非常精辟,“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,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”,这真是“无中生有”,质点大爆炸之后,光子动起来之后,就有了能量,也有了质量,“无”就产生了“有”。对于形成过程,老子继续描述道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。当质点也就是光子动了之后,开始产生了物质,所有物质都是有正负电荷,正是由于正负电荷的作用才导致物质之间的引力和斥力,这就是“太极生两仪”,两仪就是阴阳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统称为“二生三”,“三”是虚数,然后产生万物。大家知道,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围绕其转的电子组成,原子核带正电,电子带负电,这就是“负阴抱阳”,不仅原子是这样,学过中医的都知道,人体也是“负阴抱阳”,其实世界上绝大部分东西都是“负阴抱阳”。“冲气以为和”的关键是“气”,小雅在后面将详细解说。
牛顿虽然感觉到宇宙不是“自古就有且永久存在”,却找不出宇宙产生的“第一推动力”,而老子压根儿就不去找这个“第一推动力”,他只告诉人们是因为“动”从而产生了宇宙,是谁让这个“道”动起来呢?是“自然”,是自然而然。除了老庄之外还有很多人认识到这一点,《齐物论》里写道“古之人,其知有所至矣。恶乎至?有以为未始有物者,至矣,尽矣,不可以加矣!其次以为有物矣,而未始有封也。其次以为有封焉,而未始有是非也”,意思是古代不少智士,冥想世界本源,各自混混茫茫。这已达到冥思的极限了,到顶点了,不可能超越了。又有只想到宇宙诞生为止,说那时候万物有了,人也有了,但是尚未发生认识活动,主体与客体谁也分不清,日子过得蒙蒙昧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