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雅评诸子百家》战国时的百家思想


道家向来是一脉单传,由老子→尹喜→壶子→列子→…庄子,而儒家则是多子多福,仅孔子一人就有72高徒,共3千子弟,而曾子、子夏、有子等又仿效他们的老师,收了若干弟子,几代之后儒生便遍布列国。墨家因其规矩太重,禽滑离之后便分成三派争当巨子,终于土崩瓦解。

讲到这儿,不能不起一个重要人物:鬼谷子,虽然后人将他分在道家,其实鬼谷先生是集多家于一身,主要有兵家、道家、阴阳家、名家等,他自己不出山,其弟子则轰轰烈烈,主要有兵家的庞涓孙膑,名家的张仪苏秦。从这时起,各家学派在坚持自己的核心理论的同时,也开始吸收其他学派的部分思想,各派之间相互攻讦,相互演绎,史称“百家争鸣”。

诸侯贵族为笼络人才,社会形成一股养士之风,著名的有战国四公子,每人都养了成千成百的“闲人”,这种风气为诸子们提供了很好的土壤,使他们不用为生活而奔波,专心致志地研究自己的学问。稷下学宫便是齐国王室所建的“百家讲台”,只要有才能便可白吃白住,在里面搞学术,孟子、杨朱、慎到、申不害等许多诸子都在这儿讲过课。

宋钘、尹文二人也是稷下学士,宋研学派继承墨家和儒家思想,不与人同流合污,也不故作干净,不讨好众人,也不得罪百姓,唯愿天下太平,大家保全性命,群众生活,个人生活,一律维持最低水准,不许享受过分,从而清洗人心,纯洁精神。“举世誉之而不加劝,举世毁之而不加阻”超尘脱凡之士便是宋研学派有的写照。

与墨家完全相左的是杨朱,墨家提倡大公无私,被后人称之为“一毛不拨”的杨朱则提出了“大私无公”的口号,这和现在的自私自利是完全不同,有着本质区别的思想。“损一毫利天下,不与也;悉天下奉一身,不取也”这是杨朱的名言。杨朱认为人人管好自己,既不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为别人服务,也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来补充自己,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。

在战国时期真正发挥作用的应该算法家思想,李悝率先在魏国变法,使魏国成为第一倔起的雄国,其所著的《法经》六篇是后来吴起、商殃的重要法宝,及至汉朝增为八篇,其主要内容也大致相当。吴起也是法家重要人物,许多后人只知道吴起打仗如同孙武在世,而忽略了其变法的壮举,吴起变法相当成功,使楚国很快富裕起来,吴起可惜在支持他的楚王死得太早。之后,慎到去齐国变法、申不害去韩国变法,而商殃则选择了当时最贫穷、最落后的秦国来变法。

可以说,秦国统一六国,有一半功劳当属商殃,商殃选择穷国弱国来变法,他看重的是秦孝公决意强国的决心以及对变法的态度。直至现在,所有变法没有最高层的鼎力协助是不可能成功,王安石变法、戊戌变法、刘少奇的三自一包等的失败是如此,商殃、吴起、改革开放等成功也是如此。申不害、慎到都是道家缘原,讲究“术”和“势”,而商殃才是“法”制,商殃被捉拿前完全可以逃脱或反抗,但他放弃了“生”而选择了“死”,他要用自己的死告诉大家,“法大于权”,商殃死后,秦国继续采用了商殃的法律制度,合穷国弱国变成了强国富国,为统一奠定基础。

被誉为亚圣的孟子,辅助齐国不行,辅助魏国也不行,这和他的祖师爷孔子相同,其子孙董仲舒也是如此。古往今来完全用儒家治国的事例好像一个也没有,我们不能不探究其原因。当时周朝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,而诸侯又将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,这样就逐渐变成诸侯强于周王朝,大臣强于诸侯,晋国、鲁国都是由于大臣太强而导致灭亡。法家改革正是剥夺世族的利益收归国有,使王权得到集中巩固。而儒家要那些君主克己复礼,除孔夫子、孟夫子能做到外,恐怕再也没有人能做到。

道家在沉默了多年之后也出了一个大人物庄子,庄子追求自然而然、无拘无束,思想在宇宙中自由驰骋,生命也随着思想“逍遥游”。与庄子相争的好朋友是惠施,惠子是名家的掌门人,爱玩概念游戏,弯的东西换了几个名词被说成直的,大的东西变换一下概念变成了小的,飞毛腿追不上乌龟等。其徒子孙公孙龙则更是了得,白马非马,离坚白,将儒家子孙说得口吐鲜血。

荀子虽然是儒家又一大人物,但就其思想来说已经与孔孟相去甚远,与法家倒是走得近了些,其两大高徒韩非李斯全成了法家人物。荀子与孟子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之天性,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,而荀子则强烈认为:人性本恶,其善者伪也,荀子的思想同时也去除了孟子的许多条条框框,更直接地提出王道的实现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