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 | 校正千金翼方后序 |
采药时节第一 | 药名第二 |
药出州土第三 | 用药处方第四 |
玉石部上品 | 玉石部中品 |
玉石部下品 | 草部上品之上 |
草部上品之下 | 草部中品之上 |
草部中品之下 |
草部下品之上 | 草部下品之下 |
木部上品 | 木部中品 |
木部下品 | 人兽部 |
虫鱼部 | 果部 |
菜部 | 米谷部 |
有名未用 | 唐本退 |
妇人求子第一 | 妇人积聚第二 |
妇人乳疾第三 | 妇人杂病第四 |
妇人面药第五 | 熏衣衣香第六 |
令身香第七 | 生发黑发第八 |
产后心闷第一 | 产后虚烦第二 |
阴脱第三 | 恶露第四 |
心痛第五 | 腹痛第六 |
虚损第七 |
虚乏第一 | 盗汗第二 |
下乳第三 | 中风第四 |
心悸第五 | 下痢第六 |
淋渴第七 |
崩中第一 | 月水不利第二 |
损伤第三 |
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 | 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 |
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 | 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 |
太阳病用承气汤法第五 | 太阳病用陷胸汤法第六 |
太阳病杂疗法第七 | 阳明病状第八 |
少阳病状第九 |
太阴病状第一 | 少阴病状第二 |
厥阴病状第三 | 伤寒宜忌第四 |
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 | 霍乱病状第六 |
阴易病已后劳复第七 |
养小儿第一 | 小儿杂治法第二 |
眼病第三 | 鼻病第四 |
口病第五 | 唇病第六 |
齿病第七 | 舌病方第八 |
喉病第九 | 噎病第十 |
耳病第十一 |
养性禁忌第一 | 养性服饵第二 |
养老大例第三 | 养老食疗第四 |
服茯苓第一 | 服松柏脂第二 |
服松柏实第三 | 酒膏散第四 |
服云母第五 | 服水第六 |
择地第一 | 缔创第二 |
服药第三 | 饮食第四 |
养性第五 | 种造药第六 |
杂忌第七 |
叙虚损论第一 | 大补养第二 |
解散发动第三 | 补五脏第四 |
五脏气虚第五 | 补虚丸散第六 |
诸酒第一 | 诸散第二 |
诸膏第三 | 僻第四 |
心风第五 | 风眩第六 |
中风第一 | 香港脚第二 |
瘾疹第三 | 疡第四 |
霍乱第一 | 疟第二 |
黄胆第三 | 吐血第四 |
胸中热第五 | 压热第六 |
消渴第一 | 淋病第二 |
水肿第三 | 痰饮第四 |
癖积第五 | 寒冷第六 |
饮食不消第七 | 杂疗第八 |
备急第一 | 蛊毒第二 |
药毒第三 | 从高堕下第四 |
金疮第五 | 沙虱第六 |
瘿病第七 | 阴病第八 |
总疗万病第一 | 阿伽陀丸主万病第二 |
耆婆治恶病第三 | 蹋曲疗冷第四 |
飞炼研煮钟乳及和草药服疗第一 | 飞炼研煮五石及和草药服疗第二 |
服诸石药及寒食散已,违失节度,发病疗之法合四十五条第三 | 解石及寒食散并下石第四 |
黄父相痈疽论第一 | 诊痈疽发起处第二 |
候痈疽色法第三 | 诊知是痈疽法第四 |
诊痈疽有脓法第五 | 候人年得疽法第六 |
相五色疽死生法第七 | 敷贴第八 |
处疗痈疽第九 |
痈疽发背第一 | 鼠第二 |
瘭疽第三 | 恶核第四 |
丹疹第五 | 甘湿第六 |
肠痔第七 | 疥癣第八 |
代指第九 | 湿热疮第十 |
诊气色法第一 | 诊脉大意第二 |
诊四时脉第三 | 诊寸口脉第四 |
诊关上脉第五 | 诊尺中脉第六 |
诊杂病脉第七 |
取孔穴法第一 | 妇人第二 |
小儿惊痫第三 | 鼻病第四 |
舌病第五 | 香港脚第六 |
诸风第七 | 时行法第八 |
黄胆第九 | 疟病第十 |
肝病第一 | 胆病第二 |
心病第三 | 小肠病第四 |
脾病第五 | 胃病第六 |
肺病第七 | 大肠病第八 |
肾病第九 | 膀胱病第十 |
消渴第一 | 淋病第二 |
尿血第三 | 水病第四 |
痈疽第五 | 痔漏第六 |
脱肛第七 | 卒死第八 |
杂法第九 | 针灸宜忌第十 |
持禁斋戒法第一 | 受禁法第二 |
杂受禁法第三 | 禁法大例第四 |
掌诀法第五 | 禁鬼客忏气第六 |
禁温疫时行第七 | 禁疟病第八 |
禁疮肿第九 | 禁喉痹第十 |
咒禁产运第十一 |
禁金疮第十二 | 禁蛊毒第十三 |
禁遁注第十四 | 禁邪病第十五 |
禁恶兽虎野狼第十六 | 禁蛇毒第十七 |
禁蝎蜂第十八 | 禁狗鼠第十九 |
护身禁法第二十 | 禁贼盗第二十一 |
咒童子令说鬼姓字第二十二 |
《千金翼方》,孙思邈撰于682年,系作者为补充《千金要方》而编集。卷首为“药录”,辑录药物800余种,详论其性味、主治等,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。书中对内、外各科病证的诊治在《千金要方》的基础上均有增补,并收载了当时医家秘藏的汉张仲景《伤寒论》内容,选录《千金要方》所未载的古代方剂2000余首。中国刻印或影印本近20版次,日本亦有多种刻印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