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 杂蕴第一 | |
世第一法纳息第一 | 智纳息第二 |
补特伽罗纳息第三 | 爱敬纳息第四 |
无惭纳息第五 | 相纳息第六 |
无义纳息第七 | 思纳息第八 |
* 结蕴第二 | |
不善纳息第一 | 一行纳息第二 |
有情纳息第三 | 十门纳息第四 |
* 智蕴第三 | |
觉支纳息第一 | 五种纳息第二 |
他心智纳息第三 | 修智纳息第四 |
七圣纳息第五 | |
* 业蕴第四 | |
恶行纳息第一 | 邪语纳息第二 |
害生纳息第三 | 表无表纳息第四 |
自业纳息第五 | |
* 大种蕴第五 | |
大造纳息第一 | 缘纳息第二 |
具见纳息第三 | 执受纳息第四 |
* 根蕴第六 | |
根纳息第一 | 有纳息第二 |
触纳息第三 | 等心纳息第四 |
一心纳息第五 | 鱼纳息第六 |
因缘纳息第七 | |
* 定蕴第七 | |
得纳息第一 | 缘纳息第二 |
摄纳息第三 | 不还纳息第四 |
一行纳息第五 | |
* 见蕴第八 | |
念住纳息第一 | 三有纳息第二 |
想纳息第三 | 智纳息第四 |
见纳息第五 | 伽他纳息第六 |
阿毗达磨发智论(二十卷,亦名说一切有部发智论),据说是在佛灭后三百年末,迦多衍尼子造,唐玄奘译,二十卷。六足论义门少,发智论最广,故后代论师以被六论为足,发智论为身。因之名曰发智身论。已上六足一身之七论,为说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论。